自公安部去年11月份印發(fā)了《關于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制度的意見》后,吉林、河北、廣東、青海、貴州等多地出臺新政,明確可在全省內或省內試點地區(qū)異地辦理身份證。此外,天津與河南、江蘇與安徽、浙江與江西、重慶與四川、湖北與湖南10省市異地受理一對一試點也順利進行。
按照公安部明確的時間表,2017年7月將在全國各地全面實施異地受理、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工作。
身份證異地辦理等政策的實施,讓群眾少跑腿,最大限度為群眾提供便利,這也是身份證制度改革的目的和初衷所在。以前群眾要折返幾百甚至上千里的路程,隨著異地辦證的實施將不復存在。在節(jié)省時間和精力的同時,也降低了群眾的相關費用,減輕了一定的經(jīng)濟負擔,這實為一項“四兩撥千斤”的多贏之舉。
但是,身份證異地辦理新政策的實施,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辦證帶來的矛盾與問題。辦理身份證業(yè)務,有三大矛盾,其一是只能回原籍地辦理,實施異地辦證,只是解決了這一矛盾。其二是只能去戶政窗口辦理。其三,只能在規(guī)定時間(一般是工作日)辦理。后兩個矛盾其實就是傳統(tǒng)的辦證模式的體現(xiàn)。在這種模式下,辦證雙方(辦證群眾和戶籍民警)都普遍遇到難題:
(1)辦證群眾遇到的問題:填表繁、排隊難、照相貴、等待時間長、取件麻煩等問題,費時費力;特別是只能在工作時間辦理,投訴多、意見大。
(2)窗口辦證民警面臨的難題:核對資料的準確性難、戶口校驗難、指紋采集難、錄入資料難、反復說明、工作量大等。
異地辦證的實施將會進一步放大傳統(tǒng)辦證模式下辦證雙方遇到的難題。特別是在流動人口聚集地,以廣州為例:
據(jù)統(tǒng)計,廣州戶籍人口為832萬人,實際居住的流動人口約為837萬人左右。異地辦證政策實施前,戶籍民警的工作總量是832萬人。政策實施后,工作總量則為1669萬人,而且這個數(shù)字還在不斷增長。
盡管這只是理論上的極限值,但我們可以想象,政策實施后,以廣州為代表的流動人口聚集地,其辦證大廳、派出所將會是怎樣的情形,有限的窗口、有限的警力與海量的辦證、個性化人性化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將極度膨脹,給城市治理新增無數(shù)難題。
伴隨十年有效期二代身份證到期,身份證辦證將迎來井噴,戶政部門迎來大考。因此,要想真正徹底破解群眾辦證難題,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(tǒng)的窗口辦證模式。這需要公安部門在戶政改革的工作上更加細致、服務更加以人為本。
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、云計算、大數(shù)據(jù)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,城市治理趨于“信息化”、“數(shù)字化”和“智能化”,電子政務和智能設備越來越替代人工服務,“機器換人”也將會是今后政務服務領域改革與創(chuàng)新的必然。
目前,廣東已在湛江、佛山等地試點開展身份證省內異地自助辦證。湛江通過與廣州卓騰科技有限公司聯(lián)合研發(fā)出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第二代居民身份證自助申辦機”(簡稱自助機),群眾僅需兩三分鐘即可完成資料提交、人臉識別、指紋比對等程序,大大縮短了辦理時間,減少甚至免去排隊時間,減輕窗口工作壓力。
如果條件允許,還可進一步實現(xiàn)全城通辦、7x24小時辦,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(tǒng)窗口辦證模式,滿足群眾個性化和人性化的辦證需求,提高民警工作效率,加快辦證,釋放壓力。
實行身份證自助辦證,開啟的是“網(wǎng)絡化、多渠道、全天候”的辦證服務模式。這一全新的模式的出現(xiàn),說明便民服務理念正在深入人心。